close
不想再看無腦的台灣電視節目把觀眾當白癡耍,也厭倦了網路充斥內容農場標題聳動而毫無根據的文章,還是靜下來好好的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吧!
今天,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:告別甘地:現代印度的故事!!!




-暢銷書排行榜
本週排行榜第一名:
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!


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,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,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!
點下面的圖片進去,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!








告別甘地:現代印度的故事

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告別甘地:現代印度的故事》




    沉睡的巨人終於甦醒了
    但未來將何去何從?
    我循著甘地走過的路
    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真相……

    ◎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推薦


    印度或許已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顯學,但如果不清楚它的內在,不可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結論。
    這部人文關懷強烈的印度報導文學,將是你了解印度的第一步。


    一般探討印度發展的書籍,都在討論印度快速且無法阻擋的竄升力量。本書作者自一九九○年後為歐洲數家報紙擔任駐印度特派記者,擁有豐富的人類學田野研究經驗,他拋開數字統計,提供官方資料和財經報告都無法提供的深刻觀察。

    作者在印度進行了一次歷史痕跡的探索之旅,而他選擇的導遊正是甘地。作者造訪了一片榮景的都會區,那裡已然形成新時代的中產階級。他也走訪了偏遠鄉鎮,見識到宛如生活在遙遠古代的人們。他筆下的印度眾生形形色色,有土邦大君、人權鬥士,有農民、叛軍,還有程式設計師、巴士司機和劇場工作者,每個人都對甘地有不同的看法,對於印度的未來,也抱持不同的希望。

    甘地是人類的良知,但他還是印度的靈魂嗎?
    新的印度正在成就一則神話,還是會被自己的內部衝突撕裂?
    獨立後的印度到底有何改變?
    聖雄甘地帶領印度獨立時所倡導的理念與價值,如今意義何在?
    對現代的印度人而言,這位印度國父仍舉足輕重?
    「非暴力」竟成了令人羞愧的陳腔濫調?


    作者使用簡單流暢的文字,充分發揮記者本能,讓報導與訪談自然交織,說故事的方法自然動人,且能保有專業角度。讀者將第一次發現印度社會處處矛盾的現實,真正了解印度人自己在想什麼,以及世人奉為圭臬的甘地形象與理想,是如何牽動著這個古老國家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      伯納.英哈斯利(Bernard Imhasly)
      一九四六年生於瑞士瓦萊州的謝爾市。於蘇黎士大學取得博士學位,一九七二至七三年在孟加拉從事人類學田野研究,並將研究結果集結成書《孟加拉的現代化過程》。之後赴蘇黎士大學任教語言學。一九七八年加入瑞士外交領事工作,曾待過倫敦、日內瓦、伯恩與德里等地。自一九八四年起長期待在印度並娶妻生子,一九九○年後為歐洲數家報紙擔任駐印度特派記者,包括《新蘇黎士報》、《新聞界》和德國《日報》。現與妻子居住於德里。









    • 譯者介紹



      闕旭玲
      專職德文翻譯。譯有:《偉大的失敗者》、《以母愛為名》、《鏡子的法則》、《丈量世界》等書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告別甘地:現代印度的故事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
    • 作者序
      前言 走向甘地

      第一章海邊的家鄉
      波爾班達似乎不怎麼顧念甘地這位享譽國際、一輩子反對「工業主義」的家鄉子弟。在我還沒有真的見識到這個城市前,它已經用濃烈的工業廢氣在向我招手了。而且這裡的「聖甘路」(聖是指聖雄,甘是指甘地)雜沓喧囂,空氣裡盡是廢氣和垃圾腐敗味……

      第二章女兒與姐妹
      甘地曾經說過,要爭取社會正義,女性乃使用非暴力和真理這些武器的最佳人選。女人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存策略,這種策略不是建築在剷除和暴力上,而是建築在非暴力和融合上……
      古吉拉特邦的男人每五個就有四個痛恨甘地,因為他的非暴力思想讓大家以為古吉拉特人的個性就是軟弱……

      第三章這算什麼民主?
      為什麼我們的訴求總是停留在解救飢餓? 如果能讓窮人以優惠價格買到米的配給商店裡根本沒有米,而國家的糧倉裡卻堆滿了穀物,這算什麼民主?如果我們有能力出口糧食,卻讓生活在這裡的子民挨餓,這算什麼民主?

      第四章從靛藍運動到流氓政府
      甘地在比提哈瓦村的修行所只是幾棟極簡的建築物,其中一間充當小型紀念館,裡頭有甘地泛黃的生活照。如今最重要的區域卻是它後方的空地:直升機可以直接在那裡升降。各種顏色和立場的政治人物來這裡紀念甘地,以彰顯自己支持弱勢的形象,但一照完相,他們便坐著直升機迅速離開。

      第五章曼尼普的母親們
      強暴這個問題在曼尼普尤其受到關注,讓許多婦女走上街頭抗議……但在傳統的宗教舞蹈中,女人才是帶頭者,是高舉火把的人。因帕爾最重要的兩座雕像都是紀念女性,她們反抗英國殖民政府,一次是抗議政府強徵她們的男人去服勞役,一次是抗議在人民都快餓死時強制輸出稻米。

      第六章達利特的菩薩
      一九五六年十月,安貝卡和四十萬名達利特一起皈依佛教。這是歷經了漫長發展的轉捩點。安貝卡終於認清:賤民在印度教體制內絕不可能被當成正常人對待。他認為首要任務是卸下社會歧視的枷鎖,只有這樣,追求政治獨立才有意義,因為「糞坑上,蓋不了皇宮」。

      第七章海德拉巴科技孤島
      海德拉巴市成了外國官員的參觀聖地,而身為邦長的奈杜也成了印度展示全新政治風範的代表。只可惜選民感受不深。二○○四年,他所屬的政黨選舉落敗,原因竟是他的電腦專業。有一則漫畫做了諷刺:一位骨瘦如柴的農民正在他殘破的茅屋前操作筆記型電腦,但他在鍵盤上按下的卻是刪除鍵。

      第八章印度新首都?
      穆爾提的公司Infosys在過去十五年內營業額從五百萬美元成長至十六億美元,他儼然是印度中產階級的救世主。他引述甘地的話:「讓你自己變成你想見到的那樣。」他和班加羅爾的資訊業者領導印度的經濟獨立運動,花了近半世紀來拆除社會主義的空殼子,企圖讓國家變得充滿自信。

      第九章宮殿中的茅屋<.b>
      現任總統卡拉姆就像許多印度人一樣,身處在兩個極端衝突的世界中,一邊是寒酸的茅舍,一邊是宏偉的總統府;一邊是甘地的和平信念,一邊是追求武裝的現代化國家。那些冠冕堂皇的有關暴力的說詞,似乎只是為了掩飾印度想成為軍事強國的真面目。

      後記甘地之孫



















    每位印度書籍的作者,想必都聽過「印度斯坦五盲人」的故事。這則古老的寓言描述五位盲人同摸一頭象,每個人摸到的部位都不一樣,所以對這頭象的定義也不同。

    任何一本有關印度的書,縱使別人不指責作者的觀點如盲人失之偏頗,作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書內涵蓋的範圍的確太大。印度是一片面積約三百三十萬平方公里的次大陸,相當於從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一路延伸至挪威的北角,從蘇俄的烏拉山一路延伸至愛爾蘭。印度所有的紙鈔上都印有相同的聖雄甘地的肖像,但面額(例如一百盧比)卻是以十七種不同的語言和字樣寫成。文化的多樣性,社會、經濟和宗教上的衝突,各式各樣、千奇百怪的人,這一切複雜到足以推翻任何一種普遍性。唯一能確定的是:在印度,例外就是常態。任何一種事實都可以找到正好相反的實例。

    出現在書裡的每一段旅程,也可以是去了別的地方,見了別的人,記述了別的區域或主題。這本書可以是報導奧里薩邦的礦區問題和種族文化衝突;也可以是報導坦米爾納德邦那些隱藏於現代紳士作風下、聯邦政治制度背後的古老政治世家的明爭暗鬥;也可以是報導孟買如今所展現出來的驚人活力與毀滅性;也可以是報導喀什米爾十五年來因重兵駐守所受到的創傷與困境。但這樣的報導方向,一如您現在所看到的這本遊記,都符合事實,卻也都流於片面。

    我打算藉分析甘地此一歷史人物,來為我對印度的種種觀察拉開序幕。有些讀者或許感到驚訝;印度獨立不到半年,甘地就死了,之後印度所選擇的發展路線,有許多方面都與甘地理念不合。如同那些對政治充滿野心的國家,印度也沾染無數陋習,尤其是發展核武。它成功克服了許多社會問題的挑戰,卻也對許多問題束手無策。近十五年來,印度開始實施經濟開放,趕上國際水準似乎指日可待——這是一條曾經為許多國家帶來成功的路。印度花了四十年時間,希望藉由社會主義政策為人民謀福利,可惜沒有成功,這次它要借助市場經濟這項利器,不再寄望國家這部政治機器了。

    描寫新興印度的種種願景,不是比較吸引人嗎?不過眼前這看似合理的榮景卻有個弱點:直到二○○六年它還一直只是願景。毫無疑問,印度已然興起。自獨立以來施行民主的印度終於有了機會,可以不必藉助暴力革命而繼續進步與發展。但印度真能如眾人所願,步上工業國家走過的康莊大道嗎?如今這個多種族的國家確實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活力,境內國民有將近一半的年齡低於二十歲,人民身上蘊藏一股能量,以及其他種種利基,的確讓印度有資格充滿希望。但存在於這個國家的其他面向也不容輕忽。持續爆增的人口和種種不切實際的期待,因市場經濟而持續加大的貧富差距,以及——這頭大象為求發展而對各項資源趨之若鶩,正在拚命踐踏自己的環境——以上這些狀況都沒有歷史可借鏡,所以也沒有人能清楚預知結果將如何。

    本書不想放眼未來,只想聚焦印度的此時、此地。為避免只捕捉到某種一時的印象,所以,「此時」將涵蓋這個國家的近代史,「此地」將囊括印度遼闊的國土和社會。這將是一部旅遊報導,而我選擇的導遊正是甘地。

    為什麼會選擇甘地?因為二十世紀從沒有任何印度人像他一樣,對這個國家的歷史帶來如此大的衝擊。並且,沒有任何一個印度人曾像他一樣,足跡遍布印度各角落。他的形象為各社會階層與種族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投射平台,得以凝聚出一種猶如國家認同的情感。甘地的成就當然不只這些。他不僅揭示了印度文化在促進人類文明中所具有的獨特性,還將這些獨特性轉化成符合現代精神的語言和典範:簡約生活所具有的崇高價值;政治上所需要的精神內涵;對任何一種型態的權力都要心存質疑,無論此權力是源自國家或源自市場經濟;在社會福利的基礎上為群眾謀求個人生活的開展;尊重一切有生命之物;較小的社會單位或團體應優先於較大的社會組織或系統——而這一切其實都源於印度傳統思想,拜甘地之賜,它們在今天依舊受到重視。

    所以他所揭示的這些思想比他個人更為不朽嗎?它們具體而微展現了印度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嗎?印度有能力將這些獨到的思想與價值引進全球化的論戰中嗎?印度能夠代表亞洲文明,在全球化這個幾乎由西方國家主導的議題上做出貢獻嗎?這就是本書要逐一探討的,藉由觀察甘地對現今印度社會的各種影響,來釐清這些問題。本書的主題是印度,而非甘地。事實上,甘地理念所關注的種種議題,至今懸而未決:貧窮的烙印,暴力的問題,各社會階層和宗教團體該如何和平共處,職業的尊嚴等等。這些都是印度八十年前迫切面臨的問題,如今依然迫切。

    透過觀察單一個人對印度的影響,來掌握如此遼闊的一片次大陸,誤差之大無可避免。但更令人感到棘手與複雜的是:印度這頭巨象正卯足了全力要向前衝。長時間陷在自己的龐大與沉重之中,如今它要奮起直追。但它的速度卻將導致自己難以剎車。如今的印度是一個「moving target」——不斷在移動的目標,變化迅速——雖然有許多地方還是維持原狀。但哪些地方變了?哪些地方沒變?無論是誰,如果想徹底搞清楚,就必須先反思自己的主體性。因為印度不僅是一個移動的目標,還是一個深具影響力的目標:觀察它的人,自己也必將隨之改變。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編/譯者:闕旭玲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352




















  • 作者:伯納.英哈斯利




  • 譯者:闕旭玲








  • 出版社:高寶




  • 出版日:2008/3/27








  • ISBN:9789861851709




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



告別甘地:現代印度的故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玲 的頭像
    小玲

    悠活生活筆記本

    小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